Family education
亲子篇____
当70后遇到00后、两种文明、两类物种,还有13个烦恼...
时间:2019-10-09来源:admin浏览:3270次
70后是集体读书的一代人,是获得了教育红利和改革开放红利的一代人。这一代人做了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力度自然无与伦比;而00后物质空前充裕,看似无忧无虑,实则内心日益荒凉。
本文作者郭山,作为一名70后高中老师,也作为一名00后孩子的爸爸,他在前不久一次家长会上解答了当代家长的13个烦恼,关于孩子学习成绩的迷思,关于两代人相处的艰难......也许,意识到彼此的鸿沟,才能实现更好的和解。
........................................
考试落下帷幕,几家欢喜几家愁。家长会接踵而至。
当70后家长遭遇00后孩子,我,一个70后的老师,同时也是00后孩子的家长,一个浸淫应试体制数十年的考试综合征资深患者,感同身受,同病相怜,同仇敌忾。
为啥孩子上了高中,考试成绩越来越差?
1、初中学法在高中失灵
高中功课难度、深度、广度远远超过初中,高考难度远大于中考;高中试题考查高级思维(分析、运用、建模、比较),初中试题考查初级思维(记忆,计算、表达)。
学生进入高中后,一方面考试分数会显著下降,另一方面会出现“勤奋失灵”、“刷题失灵”、“记忆失灵”、“方法失灵”现象,高中生需要重建学习模型和学习策略。
对策:落实老师要求,调整学习模型。
2、应试竞争在初中加剧的负面效应
由于初三备考竞争愈演愈烈(当下中考的竞争烈度已高于高考,初三学生的备考压力大于高三),学生进入高中后,会形成阶段性、报复性的学习动力丧失,学习目标模糊现象。
这种对过度学习的反弹因人而异,或长或短,有的学生会放松几个月,有的学生放松甚至长达一年。
对策:规划学习目标,重建学习动力。
3、重点高中的学霸密度高于初中
一条小池塘的大鱼游进大海,会发现自己只是条微不足道的虾米。参照系变了,不能再套用过去的分数和排名对照新的参照系。
对策:转换心态,不看名次看分数,不看分数看进步,不比别人比自己,不比过去比未来。
我家孩子能否考入985 / 211 / 一本院校?
让数据说话吧:
2017年河南考生86.58万人,985录取率1.14%,9870人;211以上录取率4.15%,35931人。2018一本以上累计录取率11.80%,91979人;二本以上累计上线率43.24%,337026人。
也就是说,大约90个人中有1个能升入985高校;24个人中有1个能升入211大学;10人里有1个能考入一本高校。
对于文科来说,这个比例更低。2018年河南全省30多万人参加高考,文科一本共录取16365人,理科一本录取74956人,理科一本录取人数和比率显著高于文科。
那985需要考多少分呢?往年理科600分左右,文科580分左右,就可以走个不错的985高校,2018年试题偏易,分数线暴涨。600分才能走个郑大。从统计样本看,更有参加价值的是学校划的月考一本线、985线。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的成绩,小步慢走,循序渐进,能力有限,努力无限,坦然面对,欣然拼搏。
为啥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1、00后是空前过度学习、过度管控、过度应试的一代人
哪一代人也没有如00后这般,如此多的作业、如此多的补习班。作业剥夺了睡眠,考试剥夺了娱乐,补习侵占了闲暇。背着沉重的书包,戴着厚重的眼镜,上学的心情比上坟还沉重,放假的时间比放风还短,你还指望他们热爱学习?
对策:短期无解,只能让学生理解,不能强迫学生热爱。
2、学习不是纯粹的痛苦,也不是单纯的快乐
学习是人的本能,学习是人类区别与动物最重要的标志。学习的过程交织着痛苦和快乐。
痛苦是指学习可能招致失败,痛苦缘于失败引发的无力感;快乐是指学习能提升能力,快乐缘于能力提升的掌控感。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遭遇的是连续的失败,就会引发持续性的无能感,持续的无能感带来“我不行”的负面心理暗示。如此,就不难解释为何大部分学生都不爱学习,因为大部分学生在排名体系中得到的都是负面反馈,而且是持续强化的负面反馈。
对策:放低期望值,给予正向反馈。
3、随着年龄增长,人类好奇心下降是个普遍现象
与其强调学习兴趣,不如强调学习意志。不必过分夸大兴趣的力量,永远不要低估意志、勤奋、习惯的力量。实际上,不少兴趣难以持久,很多坚持常有奇效。
对策: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活到好;千帆阅尽,初心不改。
为啥父母很优秀,孩子表现却不如人意?
很常见,很普遍。不奇怪,不意外。事业成功,智商超群的父母,常常为不思进取的孩子焦虑痛苦;事业平平,能力一般的父母,却能养育出笑傲江湖的英才。
1、做事业和做父母是两件事
事业得心应手,工作游刃有余,不见得能做、会做父母。
做父母需要的与其说是知识和智力,不如说是爱心与情绪。孩子的成长和家长的优秀程度未必正相关,但常常与家庭的情绪氛围正相关。
主持人刘仪伟参加某个综艺节目,其中一个环节是照料婴儿,他照料的极为专业,远远超过几位女性嘉宾,其他嘉宾问:你做的如此好,是不是有专门的技巧?刘仪伟回答:照料孩子不需要技巧,需要爱。
2、事业成功的家长常常更忙、更强势
事业成功的家长往往更忙、更强势。这导致父母在孩子需要陪伴的幼儿阶段长期缺位,没有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系;其次,这样的父母常常把自己在事业中的经验、价值观带入到家庭环境中,把孩子当成下属或者领导,导致家庭关系的错位。其实,孩子和父母不是上下级,而应该是同学加同事的关系模式。
3、做父母是一件需要学习和反思的事情
不错,世界上有一种职业不要考试就能上岗,这种职业叫“家长”。这个职业要求24小时上岗,全方位保持好心情,而且没有任何报酬可言,得到的又常常是挫败和焦虑。
我们见过太多父母转发各种教育鸡汤,却少有家长真的去读几本专业的心理著作。除了学习,更多的该是反思。在事业上顺风顺水的强势父母,很难真正在教育上反思自己的亲子失误。
4、事业成功的家长常有更高的教育期望值
由于社会地位较高,这些家长对孩子培养标准的参照系也较高,要么是以年轻时候的自己来打量孩子,要么是以同阶层的优秀孩子来比照自己的孩子。
无论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还是和“别人家的孩子”比,都带来更高的期望值、更大的情绪压力,更大的情绪压力常常导致紧张的亲子关系。只要关系破坏了,教育就成了对抗,进步无从谈起。
5、子不如父母,是进化的常态
谁知道大诗人李白的孩子是谁?从理论上看,总是有部分孩子比父母优秀,有部分孩子和父母的智商差不多,有的孩子甚至不如父母优秀,这完全符合遗传学的一般规律。
70后大多兄妹众多,家长的成才焦虑并不显著。而70后自己,处于计划生育的夹心层,在少子化的时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很难接受独生子女不如自己的现实。
为啥题明明会做,就是没能得分?
懂、会、熟、巧。是学习的四个境界。
懂,是老师上课,你听懂了,只是最浅层次的理解,属于最低级的学会,知识还没有真正成为你自己的知识,实际上还是不会。这个层次,往往拿到题目不能独立解答,是无法对付考试的,需要通过实际的刷题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会,是独立解题,能够将题目解答正确。此阶段,理解的公式概念开始转化为个人技能。但技能还不够熟练不够巩固,往往解题速度较慢,或者答案错误。需要限定时间的专项练习,提高速度和准确度。
熟,在规定时间内又快又准的完成解题任务,还留有余量。这个阶段,学生的解题技能已比较娴熟,基本上达到了考试的要求,能够对付一般难度的考试。但碰到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题目,可能会卡壳,考试能拿中高分,但不能达到一流水平。这类同学需要的是对各类题型和各类技能进行分类归纳,使自己的技能向更高层次迈进。即,熟能生巧。
巧,也就是前文所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推陈出新,往往提出巧妙的解题思路,甚至能让老师也叹为观止的技巧。达到此类水平的同学,是少之又少的学霸学神级别了。
为啥孩子成绩起伏不定?
1、考试是个样本抽查,备考也是个样本复习
两个样本正好吻合,学生成绩就提升;两个样本交集较少,学生成绩就下降。
学霸的复习样本大于考试样本,成绩肯定始终名列前茅;差生的复习样本远远小于考试样本,成绩也始终稳居垫底;中等生的学习样本和考试样本变化最大,所以中等生的成绩起伏也最大。
对策:扩大学习范围,加大学习深度。
2、学生学习状态会有变化
很少有人能持续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很少有人能物我两忘心无旁骛的学习。状态有起伏,效率有高低,分数自然也有变化。
对策:顺其自然,调整身心。
孩子为啥不愿意和我说话?
愿意与家长交流的孩子越来越少,孩子越来越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不少孩子一回家,家里的气压马上降低,孩子进屋学习,全家鸦雀无声。孩子把自己关进书房,家长举手投足都得小心翼翼蹑手蹑脚。
1、这很正常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人生的第二个断乳期。
根据心理学家统计,17岁的男孩是所有年龄阶段说话最少的群体,42岁的中年妇女是所有样本中说话最多的群体。悲剧的,他们一般恰恰是亲子关系。
既然如此,不必过度焦虑,过了这一段,也许就风淡云轻了。
2、改变交流方式
不愿当面谈话就写信交流;不愿谈学习就聊明星八卦;孩子不想谈自己的事儿,家长就聊自己单位的事儿;在家无法交流,就换个环境沟通,比如在旅途中交流。
无论如何,交流的主动权都应该在家长一方。重要的不是交流什么,而是交流本身。
为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1、富裕时代的必然
物质宽裕和心理饥饿同存。零零后这一代人,随着物质宽裕的同时,心理需求就成为了新的病灶所在。某种意义上看,“抑郁症”是一种现代病,一种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富贵病”“流行病”。
文章摘自:
作者:郭山
公众号:“隐蔽的历史”(ID:ayguoshan)。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