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远离伤害?
时间:2019-11-01来源:admin浏览:17900次
恶性事件屡见曝光,父母最关心的当然是:怎么保护孩子,让孩子远离伤害?面对这些事件,仅靠法律单方面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还要立法、普法、执法各方面的落实。
老师和父母,还有孩子,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体系,很难说哪一环是最关键,但是家庭教育如果没做好,最容易出问题,也最容易让孩子失去保护。
本文来自有着18年办案经验的庭审法官,她给出的9条教养提醒,也是切切实实帮助父母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走出青春期误区、远离伤害的重要建议。
这周的两个热点事件,一个是大连13岁男孩的恶性杀人事件,一个是热映电影《少年的你》,让这两个关键词成为热搜:“未成年人渣”“校园暴力”。
▲大连13岁男孩的恶性杀人事件新闻报道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问题回到家庭教育,父母最关心的依然是:“怎么保护孩子,让孩子远离伤害?”
我们都非常期待,修改在即的《未成年保护法》,能够针对未成年人的恶性犯罪,还有校园暴力,给出更奏效的修订条款。
我们也都知道,面对这样的事情,仅靠法律单方面还不够,还要立法、普法、执法各个方面,老师和父母,还有孩子自己,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体系。
这里,很难说哪一环是最关键的力量,但是家庭这一块没做好,最容易出问题,也最容易让孩子失去保护。
身为父母,想要孩子远离伤害——无论是伤害他人还是被伤害,到底要怎么办?
最有能力解答这个问题的,其实不是家庭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而是一线办案经验丰富的法官和律师。
他们经常和犯过错的孩子接触,最知道“不当行为发生前后,孩子经历过什么样的疏忽、不当管教”,也能了解到孩子真实的心理状态,并且用事实明示或者警醒我们。
这也是前不久,北京某区法院公开庭审旁听活动结束后,审判长总结未成年犯罪案的现状和特点,很多现场参与者最大的感受。
▲ 法院内公开庭审旁听活动现场,它同时也是“第四十二期教师继续教育法治课堂”,被称为法制教育“体验式课堂”。第一排左4,正是该课堂发起人、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王毅伟律师。
那天两起盗窃案公开庭审结束,在法院工作了18年、经办未成年案件经验丰富的审判长,同时也是北京某区法院副庭长,用30多分钟,总结了如今未成年人犯罪的9大现状和特点(以下根据法官的口述整理):
1. 家有初中高年级和高中生,尤其要注意孩子的第一口烟。
近几年贩毒案件,尤其是学生涉毒案有上升趋势。我们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在高中学生中就会有涉毒问题。
案件中有个孩子,在高三的时候,当时觉得高考压力特别大,感觉精神都有些抑郁了,以此为由去接触的,结果到大学还在吸,而且开始“以贩养吸”涉足贩毒。
我们还曾经审理过一个大学生涉毒案,他觉得大麻不会对自己有什么伤害,国外还是合法的,应该也不会有太大后遗症。事实是,大麻在中国不但不合法,而且,对于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大伤害。
大学生涉及大麻的问题,现在是变严重了,很可怕,好像还形成一种小圈子里的“亚文化”,有蔓延的趋势。有的孩子就是从第一根烟开始接触上毒品的。
为人父母,自己和孩子都要清楚毒品的危害性、毒品犯罪的严重性,要给孩子良好的示范,也要在上大学之前给孩子强调这方面的问题,提高防范意识,告诉孩子一定要抵制住诱惑,千万不要碰这些东西。
2. 犯罪前有苗头,家长要关注这些现象。
犯罪前,孩子也会出现一些征兆,如果在这个时候,老师、同学、家长在内,去做一些干预和引导,拉他一把,结果就不一样了。
比如:孩子旷课、经常迟到早退、夜不归宿、开始抽烟喝酒、和社会人员结交朋友、沉迷于上网(可能是打游戏也可能是赌博)、零花钱总是不够用……家长就要引起注意,查找原因解决问题。
还有一些孩子,平时就有随意打架骂人、小偷小摸、爱破坏公共财物的问题,这些小的行为,孩子反复做,是有一种寻求刺激从中获得快乐的心理。如果孩子意识不到这是错误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遏制,会越来越大,甚至还有成瘾倾向。
家长要去了解孩子这样做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帮助孩子走出这样的困境。
有人反复进监狱,就是因为偷东西成瘾,出去说得好好的不再犯,再进来跟法官说不伸手就觉得难受,控制不住。如果孩子已经将不良行为习惯化,自身又没有很好的控制能力,以后哪怕是有刑事责任能力,这种行为习惯还会导致他不想改,甚至不想通过正当途径生活,形成一种思维定式。
我们就遇到过这样的孩子,这个男孩的家庭背景很不好,父母离异母亲两次改嫁,他和母亲关系也很不好,已经因为偷窃两次进来了,第一次出去后又接到三起盗窃指控,两起发生在工作单位,在餐厅收银的工作那起,上班第一天就偷同事手机然后走掉。他找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盗窃,而不是找生活来源。
但是,未成年犯罪,尤其是在校生的犯罪数量,近几年整体都是下降趋势。同时,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确实存在,确有极端犯罪倾向,但是作为个别事件,不要普遍化。
未成年犯罪数量下降,有很多综合因素,包括法律修改、普法教育力度增加。比如,盗窃案的金额调整,会刷掉一大批犯罪者。
还有诉讼制度调整,不起诉制度广泛适用,如果孩子愿意接受相应的管教、规范自己的行为,有很多未成年得以脱离罪犯这一身份。
▲ 上述图表数据,均来自司法研究院2018年披露的司法大数据。
3. 未成年人犯罪集中在初中阶段,以男孩子居多。
从生理角度讲,男孩比女孩发育要晚一些,这个年龄段的男孩,正好是思想、身体变化激烈的青春期,加上男孩本身性格上的因素,往往会出问题。
从数据来讲,14-16岁未成年的犯罪,这两年我们法院都是零,未成年犯罪集中在16-18岁。处于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要特别注意引导管教。 但是全国的数据,犯罪高发群体的还是集中在初中阶段。
▲ 上述图表数据,均来自司法研究院2018年披露的司法大数据。
4. 未成年人犯罪还是以传统类型为主。
传统类型的犯罪,常见的比如侵财、盗窃、抢劫,还有侵犯人身、聚众斗殴、故意伤害;也有极少数未成年犯罪,涉及诈骗、计算机犯罪。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小额贷款问题。小额贷款引发的犯罪有很多,有诈骗、盗窃。要教导孩子审慎地对待这种贷款方式,没必要的消费要尽力克制,不要因为小额贷款陷进去。
▲ 上述图表数据,均来自司法研究院2018年披露的司法大数据。
5. 学校里的弱小群体,容易成为未成年犯罪的侵害对象。
现在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已经有很大改善,但是,已经离校的学生回校寻衅滋事,或者和校内人员勾结在学校周边寻衅滋事、聚众斗殴,这类情况还是有的。
如果孩子向家长反映,上下学路上有不安全感,要引起重视,不要让孩子独行,甚至三两个孩子结伴而行,也不一定能预防意外,家长一定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6. 未成年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是寻求刺激。
比如深更半夜砸报刊亭。他们开始并没有特别的目的,临时起意觉得刺激就去干,这也是很多未成年犯的一个典型特点。
绝大多数未成年人站在法庭上问他,都会有旷课和夜不归宿的经历,尤其是在一些深夜实施犯罪的孩子,问他这么晚了为什么不回家,孩子说家里人不管。
一种情况是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不管孩子;另一种情况是家长居然会放心让孩子去玩。有些孩子说晚上出去看个球赛,或者跟同学聚会,12点以后还没回,家长都不担心。孩子是不是真的去看球赛、和同学聚会,家长根本不知道。
我们审理的未成年犯罪,好多就是借个理由出去,结果去的是三里屯夜店、酒吧,然后因为喝了点酒就酒后滋事、打架斗殴。
未成年旷课和夜不归宿,就是一个起点,非常容易出问题。出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关注引导。
▲ 上述图表数据,均来自司法研究院2018年披露的司法大数据。
7. 未成年犯罪,还是和家庭、学校的监管有很大关系。
寒暑假,孩子不用每天去学校见老师同学,在家又没人管,一般到了假期,作案数量会提升。
8. 家庭成员里面大人有一些赌博、抽烟、喝酒的不良行为,孩子身上也容易习得。
如果父母有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行为,孩子很容易就跟着一起参与。大人抽烟喝酒,孩子也很容易沾染烟酒。
有的孩子会认为“你大人怎么就可以,这是我的人权,我也有选择的自由”。可是,这些对孩子身体和心理的伤害,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孩子小分辨力弱,很容易一支烟就把孩子带歪了。
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行为的家长,对于孩子的不良影响,怎样降到最低,需要自己好好评估一下,最好能做出改变。
▲ 上述图表数据,均来自司法研究院2018年披露的司法大数据。
9. 从小学开始,家长就要给孩子讲一些刑事法律的知识,让孩子知道行为的底线在哪,学会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触碰红线。
现在学校都有法制课,但我还是想强调,普法要从早从小抓起。尤其是涉及刑事犯罪,违法和犯罪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
虽然现在有犯罪封存制度,可一旦走上犯罪道路,能不能拽得回来、花多大精力能把孩子拽回来,相比从小就不涉足这些问题,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要难很多,还有以后找工作谋生、成家过普通人的生活,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以上9条总结,是实际办案感受,更是给身为父母的家长,想要孩子远离伤害,切切实实的教养提醒。
编者注:如上9条总结内容,全部根据“第四十二期教师继续教育法治课堂”活动内容整理。这一活动是课堂,又是真实的庭审现场——它以真实案件公开审理,而且当庭宣判,包括审判长和公诉人在内的庭审法官,就是“授课人”,案件当事人所供述的事实,就是“教学内容”,旁听的老师和他们的学生就是授课对象。
这种庭审现场即法制课堂的形式,正是王毅伟律师发起的“体验式课堂”,目的是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减少校园未成年犯罪行为的发生。20多年过去,所有参与活动的老师,会把好的经验带回学校,影响学生成长,该区普教系统2018年至今已经零犯罪案。
而且,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设置的“小额爱心”项目,专门用于资助受到犯罪侵害的未成年人和犯了错误的失足未成年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过了解这些未成年人的经历,基金会工作人员发现,他们的成长中往往缺乏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关爱,对未成年人犯罪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如果家长们和老师们能提前关注这些提醒,就能更好地避免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从而让更多的未成年人得到保护。
文章摘自:
微信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
作者:童书妈妈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