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mily education
亲子篇____
哪有什么熊孩子,“熊”的明明是大人和社会
时间:2019-08-10来源:admin浏览:2373次
一个熊孩子和好孩子的故事
如果说旧版《哪吒》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刚毅英勇少年的神话形象,那么新哪吒带给我们的则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七情六欲的人物形象:
“熊孩子”其实是外界定义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拿自家养了个“熊孩子”来自嘲,可是谁家的孩子能真正称得上是“魔丸转世”呢?而如果给你一颗灵珠,你能保证不把一手好牌打烂了吗?最初的哪吒只是出于本能想找人玩,可人人都预设他是熊孩子,视他为妖魔,用石头丢他,赶他走,骂他是妖怪,甚至他的父母,也因为担心哪吒闯祸,把他关在家里……慢慢的,哪吒开始无聊、暴躁、叛逆。我的这位哥哥,小时候调皮是必定的,只是他调皮之余的创造力如果能够被父母认可,那么就不会把他认定为一个“十恶不赦”的熊孩子,也不会把他逼上不归路。如果当年他没有被找到,或者生了疾病发生了意外,这个结局我想都不敢想。
导演赋予魔童哪吒的是一个人见人厌的丑陋形象,他一出生便戾气冲天,必须用太乙真人的乾坤圈才镇得住。百姓惶恐,请求杀死哪吒,小宝宝在惊恐中狠狠咬了母亲一口,鲜血立现。没想到,哪吒的母亲非但没有松开抱着小哪吒的手,反倒搂得更紧了,并忍住疼痛温柔地说:“别怕,妈妈保护你……” 小哪吒的脸瞬间柔和了。能够帮助改变熊孩子行为的,一定是他最信任最在乎的人,而这个人首先要愿意接纳他。
我儿子在一岁半左右还不太会说话的时候,特别爱抓人。经常出现的场景是:他见到一个小朋友很开心,本以为他会去抱抱人家,或者打个招呼,没想到他一出手就往人家脸上抓一把,有时候还会抓出血印子,吓得我每天寸步不离地跟着他,生怕他伤害到人家。可没想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一定会趁我不注意,趁小朋友没有防备的时候给人家来一下,我只能不断地跟人道歉。而且那时我们还生活在德国,我大有一种丢人都丢出国了的羞耻感。次数多了,我开始严厉地斥责儿子,甚至还以牙还牙地抓他让他感觉疼,再不行就打他的手,结果不仅没有好转,他还变本加厉地来抓我、打人……那时的我曾经绝望地想:完了,我生了一个天生坏心眼儿的孩子!看他不顺眼,怕带他出门。
直到有一天,他在上亲子游戏课的时候抓哭了一个德国女孩儿,女孩儿的妈妈立即抓住他的手,认真地说:“不,这样不可以”,儿子抽出手来回到我身边,看着那个哭得很伤心的女孩儿不知所措。老师走到他面前,还没来得及说话,他又像只小豹子似的一把抓到老师的脸上。老师立即收敛了笑容,抓着他的小手,温和而坚定地说:“不对,这样不可以。”然后用他的小手轻轻放在自己的脸上,说:“这样轻轻摸可以。”后来,老师告诉我,小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合规则、让人出乎意料的举动,不用猜他想干什么,更不能急着给孩子贴“恶”的标签,我们要做的就是:接纳他。然后温和而坚定地制止不合规矩的行为,并告知正确的行为。在我心态平和了以后,儿子的这个行为果然在不知不觉中就消除了。
换个角度看到熊孩子背后的动机
电影里的哪吒搞出各种恶作剧,究其原因是他没有朋友,太无聊了。而当他追赶海夜叉闯了好多祸时,他的动机是用为民除害来证明自己。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但父母们可能会经常觉得很冤枉:“我明明不是这样的啊?”其实,孩子照出的不是我们的表象,而是我们的内在,是我们内在的是非观和原则底线。
是非观不明的“熊大人”完全能把灵珠给毁了。
有网友评论说:《哪吒》中来自龙王三太子敖丙的这条线才更虐,的确如此。即便敖丙有着花见花开的俊秀面容,有着盖世神功与来自灵珠的力量,依然掩饰不住他的孤独与阴郁。他从降生时起便背负了家族的使命,在压力下长大。灵珠的个性使得他隐忍、顺从,父亲龙王和培训他的师父申公豹不去关心他的喜怒哀乐和个人意愿,他们只关注自己的理想、愿望可否假借敖丙之力完成。看起来龙王是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倾注在儿子身上,其实是倾注在了一个为自己达成愿望的工具身上。现实中的“龙王”也不少啊,前不久传得沸沸扬扬的美国名校录取舞弊案就揪出了好几个中国“龙王”和美国“龙王”,他们的孩子中不乏品学兼优者,也不乏已经完全可以自食其力者,结果都不得不在升学季,被动接受了“熊孩子”这份“成人礼”,多么可悲啊!
这样的“熊家长”真的难辞其咎!
作为成年人,可能我们比孩子多了经验、多了理性,但同时,也多了圆滑、多了世故。如何理解孩子、认识自己,如何温和而坚定地守住原则,如何表里如一地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信条用行动真实地呈现出来,才是我们应当花时间多多思考的。与其抱怨孩子不懂事、不上进,不如自己去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魔是仙,想想自己的行为能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毕竟,决定一个人的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他做了什么,孩子能模仿的是我们的行为,而不是我们讲的大道理或命令。孩子是我们的镜子,镜子里的形象不够好看,我们能改变的只能是自己。
文章转自:
微信公众号:爸爸真棒
作者:杨婕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