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Family education

亲子篇____



孩子上学被欺负,教他远离还是打回去?

时间:2019-09-06来源:admin浏览:2338次

又到了开学季,很多幼儿园刚刚开学没多久,正经历着“分离焦虑”的妈妈们,也十分担心初上幼儿园的孩子是否会被人欺负,于是妈妈群里不时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家孩子性格内向,刚上幼儿园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怎么办?”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每个父母都担心的共同点,有的妈妈会说:“我教我家孩子被欺负了就打回去!不打回去对方不知道厉害,下次还欺负我们。”有的妈妈会说:“教孩子以暴制暴不是好办法,还不如让孩子离他远一点,这样喜欢欺负人的孩子,迟早有比他更厉害的欺负回去。”
也有妈妈说:“孩子被欺负要告诉老师啊,班里那么多孩子,老师根本看不过来,你不告诉老师老师就是知道了也不会特别在意,因为孩子众多,老师也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似乎每个人的话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初上幼儿园的孩子被人欺负,我们是教孩子打回去,还是用更合理的方法教给孩子去解决问题呢?
01理性看待幼儿冲突,不强化“弱势地位”
朋友家孩子林林刚上幼儿园一个星期,昨天去接的时候,朋友发现林林额头上起了个包,并且又青又紫,朋友当时就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说跟另一个孩子在一起玩,那个孩子推了他一下,他的头一下子撞在了桌角上,当时就起了个大包。
朋友很生气,当即找到带班老师问是怎么回事,老师说的跟林林说的大致相似,是被另一个孩子推的,但老师也表示已经让另一个孩子跟林林道歉,并给林林做了简单的处理,用紫药水消过毒。
听了老师的解释之后,朋友依然很生气,回到家就教育林林说:“林林,再遇到别的孩子推你或者打你,你就不用跟他客气,直接打回去!这样他下次就不敢再欺负你了。”林林挣着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看着妈妈,迷惑地问:“为什么?你们不是说不能打人吗?”
相信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如林林妈妈一样,看到孩子受欺负都会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自己先紧张起来,脑子里就拉响了警报:“不好,我的孩子被人欺负了!”
第二件事就是找老师询问:“为什么在老师的看护下,我的孩子还被别人欺负呢?”
第三件事就是教给孩子如何处理冲突:“别人打你,你要打回去啊!”或者说“那孩子太野蛮了,你以后躲他远点,不要跟他玩了。”
那么父母这样的心理路程和做法对不对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三岁左右的孩子性格特点吧!
人的一生一般会经历三个叛逆期,第一个叛逆期就出现在三岁左右——也就是我们孩子刚刚上幼儿园的这个年龄阶段。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自我意识刚刚萌牙的第一个阶段,孩子第一次意识到世界是分为“你、我、他”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也知道当遇到跟自己主见相悖的吩咐和命令时,能选择将耳朵闭起来,或者大声抗争、或者无声反抗。
跟父母相处时是这样,跟他人相处时也是一样,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玩具被抢了会自主维护、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别人手里不知道如何去协商,就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打”或者“抢”的方式来解决,在这中间出现推搡、争抢、打闹,是很正常的,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如果家长单纯从自己孩子受伤这个角度来看,很容易看事情片面化,也会把孩子间的摩擦解释得很严重。那么家长的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孩子,使得孩子也会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在意别人是否对自己有恶意,会把很多不是欺负的信息理解为欺负,这对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长远的人格发展都没有好处。
有些孩子甚至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父母对自己“受害者”的评价信息,强化了“受欺负”的感觉,结果真变成一个哭哭涕涕的受气包,“验证”父母的评价。
02懂得分辨“正常冲突”和“被欺负”
近些年来,“校园霸凌”这个词时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看多了校园霸凌的新闻,“孩子是否被霸凌”这个问题,也成了有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社交过程中最在意的一件事了,可是对于年幼一点的孩子,我们如何分辨是孩子之间的“正常冲突”还是孩子真的被“霰凌”了呢?那么家长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分辨:
是否带有恶意的、持续的的冲突
首先我们要明白“欺凌”这个词的定义:欺凌是指蓄意并反复作出的恶意挑衅行为,这种恶意行为包括:肢体,言语或非言语性的伤害,旨在令他人受伤或感到不适。
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年纪还很小,应该不会有这么复杂的思想,这个时候的孩子大多是因为“你抢我玩具”或者“你占我位置”之类的小事发生冲突,通常情况下经过老师的协调很快就能解决矛盾、化解纠纷,不会上升到恶意、持续的冲突状态。
是否存在力量悬殊的双方之间的冲突
但凡遇到欺凌事件,大多是被欺凌者跟欺凌者相互之间力量悬殊较大,比如欺凌者身材高大,被欺凌者身材矮小;欺凌者性格强势,被欺凌者懦弱怕事;欺凌者有固定的小团体势力(几个人欺负一个人),被欺凌者势单力薄等等情况,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年龄差距不大、身的生长发育悬殊不会太大,先天条件方面不会构成太大的欺凌成因。
有科学家认为胎儿在母体内六个月前后就开始出现胎动,这其实就是胎儿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也是一种社会交往的表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天生就是有交往需求的,两三岁自我意识萌牙的阶段,更是需要一定的人际交往来满足自己的心灵需求。
如果父母不加分辨就强加干涉,看到孩子跟别人发生一点冲突,就生怕自己孩子“吃亏”,给孩子强加上“欺凌他人”或者“被欺凌”的标签,那么孩子就无法摆正自己的心态,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解决与他人发生社交冲突时遇到的问题。
03 如何帮助孩子解决社交冲突
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些孩子上幼儿园之初就自带攻击特性,比如我家孩子班上有个孩子,家里是开跆拳道馆的,三岁就跟着老师学跆拳道,从小看惯了跆拳道里的孩子打打闹闹的情况,上了幼儿园之后也很喜欢欺负小朋友,有一次因为一点小事跟我家孩子闹矛盾,他穿着小皮鞋一脚踹到我家孩子头上,当时孩子脑袋上就起个包。
不光这样,听老师说班上很多孩子都被他欺负过,遇到这样的孩子,虽然也不见得他就是从心底里故意恶意欺凌,但因为家庭教育的问题养成了不好的交往习惯,那么对于孩子上幼儿园之初遇到的各种社交问题,我们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去解决社交冲突呢?
不要教给初上幼儿园的孩子“打回去”
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妈妈的提问:“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下面答案中点赞最多的一条就是:“打回去!”当然,等孩子大一点,上小学或者初中之后,如果孩子遇到校园霸凌,我们是一定要支持孩子大声反抗的。

必要的时候“打回去”也不失为一个表达自己反抗霸凌决心的办法,但是根据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成长规律来看,三岁的孩子我并不建议家长教给孩子“打回去”这样的做法,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虽然在逐渐增加,但还不具备随机应变的反应和能力,一旦孩子真的用“打回去”的方法维护了自己当前的权益,那么孩子就会知道“打”是帮助自己达到目的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形成这样的思想之后,孩子遇到事情时就不会具体区分什么情况下该“打”,什么情况下“不该打”,而直接用“打”的方法来简单粗暴地解决与他人的交往问题。
减少孩子的自我否定感
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受了欺负,想让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态度强硬一些,总是喜欢跟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没用,你看人家怎么就不像你这样一被欺负只知道哭?”
家长内心是想用这样的语言激发孩子的“斗志”,让孩子变得性格强硬起来,可是却不知道越是这样跟孩子说,孩子的内心越是容易自我否定,孩子会认为是因为自己懦弱才导致被欺负,责任在自己身上,是自己没用。
遇到孩子被欺负、受到委屈,家长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温柔地看着孩子或者抱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给予他的力量,消除孩子内心的不安,与此同时表达自己的同理心:“妈妈知道你现在肯定很难过是吧?”
让离子平复情绪之后,再认真沟通了解事情经过。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被人欺负不是自己的错,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让孩子尽快摆脱气馁和自我否定的情绪。
理性沟通,教给孩子自我保护法
孩子初上幼儿园,家长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及身体变化,遇到问题要多跟老师沟通,比如看到孩子额头上起个包,一定要第一时间跟老师交流,我这样说并不是让你找老师问责,而是客观、理智地询问和沟通,这体现了家长对待孩子事情的态度问题。
公立幼儿园一个班有三十来个孩子,私立幼儿园人数少一点,一个班也得有二十来年孩子,三个带班老师根本看不过来,如果家长能够对自己的孩子重视,那么老师看到家长的态度也会对孩子的事情更加重视。
与此同时,家长也要教给孩子基本的保护自己的方法,选择舒适轻松的环境,与孩子讨论“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做”。
可以用游戏发问的形式,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孩子想不出来时,父母可以提供一些意见,比如可以大声呵斥“不许打人!”对欺负者起到威慑的作用等等。
我们还可以教孩子一些简单实用的自我保护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在家进行角色扮演练习。比如:
在肢体冲突中要护住头、脸等关键部位;
推开或挡住对方的胳膊,抓住对方的手腕;
大声呼喊,引起别人的注意,同时也给欺负者一种威慑;
平时加强锻炼,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等等。

宝宝上幼儿园,第一次离开妈妈,作为父母的焦虑心情可想而知,但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妈妈不用担心也不用焦虑,试着慢慢放开手,温柔而坚定地站在孩子的背后,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适应未知的一切,我们就知道,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


文章摘自:超级育儿师

作者:等风来001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