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Family education

亲子篇____



有多少“减负”,不过是各个家庭自己的选择

时间:2019-09-17来源:admin浏览:2193次

 新学期伊始,上海市教委出台《本市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增效工作实施意见》,强调从学校管理、教学研究、教师专业素质、作业管理、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减负了。近年来,核心城市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孩子作业做到半夜不能睡觉,周末没时间玩耍,已成寻常事。
我是学历史的,所以喜欢看看历史上,“减负”这个事情,是怎么来的。


中国历史上

从来没有“减负”这件事


在传统中国,从来没有“减负”这种说法。科举制度下,社会的正能量一直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嘛,就是要头悬梁、锥刺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负担越重越好,为啥要减负呢?
这是不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基因里就“勤奋好学”呢?
不见得。
比文化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制度安排。中国古代对“负担”的崇拜,来自于单一的科举考试标准。从宋代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廷明确表态,只有读书人,才有社会地位。士人,名列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之首。当然人人都想成为“士”。可是,全国那么多人,每次录取名额这么有限,当然要拼命准备,加重负担了。
在传统中国这样的单向度的社会,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学位,是普通人改变命运,获得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家里没田,朝廷没人,又想出人头地?当然要拼了老命读书。
自己给自己减负的,当然也有。不过那是知道自己没希望考过,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主儿。传统社会对这种人,一般视为“没出息”、“败家子”,“烂泥扶不上墙”(有文化的说法叫做“朽木不可雕也”)。古代喊着要人家减负的,如果不是精神病,就是阴险想害人。
转眼到了文革,知识青年无书可读,体验了十年艰苦的农村生活。没书读,只好在田野里经历风霜雪雨。
好不容易熬到了改革开放的春天,1977年,教育部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再次给了人们希望。有抱负的青年们纷纷给自己增加学习负担,开始拼命读书。八十年代的中国,重回了尊重知识的年代。看看那时的影视期刊杂志,全是在公园里,公车上,图书馆里如痴如醉读书的人们。人们想要把“失去的十年”时间弥补回来,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哪里会有人想到“减负”?
从革命年代来到改革时代的人们知道,中国的人均教育水平还很低下。虽然国家努力推广义务教育,可是广大的落后地区,还有很多孩子,连基本的教育也没有。小小年纪,就开始务农、打工。辛苦一生,也远远比不上上大学的孩子能享有的资源。
说白了:能有读书的“负担”,是一种幸运。


有“负担”的孩子
其实是幸运的


中国四十年经济的腾飞,背后是教育的飞速发展。
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国教育,核心是高考制度。各行各业的领导和精英,绝大部分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优秀人才。如若是单向度的选拔机制,必然将导致单向度的教育体制。无论如何强调“素质教育”、考试之外的技能,最后总要到高考考场上见个分晓,才能领到大学的入场券。
和古代的科举制一样,一方面,它提供了一个人人平等的选拔机会,无论贫富贵贱,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给很多贫寒学生提供了希望,照亮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人生。这就是毛坦厂的孩子刻苦读书的原因。他们不能选择出生的环境和家庭,但是可以选择给自己增加“负担”,来改变人生。
另一方面,如今的教育,越来越成为阶层固化的一部分原因。所有的考试,本质上都只是找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选拔出一小部分人而已。也和所有的考试一样,高考成绩未必和智商和真实能力有关。它只和一件事情有关——就是你准备得有多好。
无疑,想通过高考,必须经过十几年艰苦不懈的苦读,和细致到极点的准备。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想通过高考进入理想的大学,竞争在变得越来越激烈。这要求学生和家长付出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金钱、社会关系…… 与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相比,资源多的人,当然在竞争中更有优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眼界、经济资源,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拥有教育、文化和经济资源的家庭,可以通过教育来巩固已经拥有的地位和资源。这样说来,高考可能只是一个家庭将自己的各种资源变现成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桥梁。
无论如何,在单向度的选拔机制下,无论你属于哪个社会阶层,唯一理性的选择,当然是疯狂的准备考试。毕竟,这是唯一改变生存环境的方法,这毕竟是决定无数人一生的一场考验。
中国各个城市的教育“负担”,各有不同。总体来说,经济文化越发达,家长眼界越旷阔,学生“负担”就越重。毕竟,在真正的边远落后贫困地区,学生想要有负担都不可能有。
能有给孩子“负担”的能力,其实是一种幸运。

有多少负担
其实是家庭自己的选择

教育负担当然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后果,家长和学生压力大,精神负担重,没时间从事社交健身活动,没法为兴趣而学习。但是,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下,给自己减负的后果是严重的,代价是巨大的。如果不是能看透现实,有远见,能“延迟满足”,对孩子充满感情的家长,谁会这样折磨小孩和自个儿?

有人说,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以素质和快乐教育为主,没有这样变态刷题的。但以我所见,美国的教育也是分层的。你想进入常春藤盟校,当然要证明从小就十分优秀,异于常人。不然,美国四亿多人口,藤校那么好那么稀缺的教育资源,凭什么给你?希望孩子成为社会精英的,当然也是从小拼命推。
只不过,美国大学入学申请的选拔机制不是只看考试,而是一个平时成绩(GPA)、标化考试、课外活动三者综合的考量。所以,美国家长多在各种课外活动上花时间。目的还是一个——自己给自己增加负担,让孩子进入理想大学,增加人生成功的几率。
没有远大抱负的美国平民呢?就不用花这么大力气虐娃了。毕竟就算长大后当个农夫、店员、餐馆招待,也能活得不错。再不济,还有政府救济……这样教育竞争就不会有那么激烈。
说到底,美国教育部没有“减负”的要求,是因为“负担”是各个家庭自己的选择,政府管不着。想要孩子上哈佛耶鲁的,从现在起就要年年推,天天推,时时推。各种资源、精力、时间的付出,一点都不比焦虑的中国家长少。如果你只想过好小日子,那么在公立学校的要求之外,也没有人逼你增加负担。
有多少“负担”,不过是各个家庭自己的选择而已。
回到我国,我们看到选拔机制也正在发生改变,长远来看,只有打破单向度,刷题的需求才会减少。而如若只要学校减少“负担”,结果只可能有一个:
——就是让各种校外补习班越来越赚钱而已。


文章摘自:

微信公众号:爸爸真棒

作者:魏阳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