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Family education

亲子篇____



超前学习的优势到4年级就没了?

时间:2019-09-01来源:admin浏览:2369次


前几天,我送三岁半的儿子胖胖去上幼儿园,遇到了胖胖好朋友的妈妈小山妈。
小山妈挺发愁地对我说:“我在严肃地考虑一个问题——要不要把孩子转去别的幼儿园。”
我说:“为什么啊,咱们现在这个幼儿园不是挺好的?” 
小山妈说:“好是好,老师也很nice,可是他们天天让孩子在院子里疯跑,什么都不教。我挺担心的,万一上小学以后,我家孩子学习跟不上可怎么办啊……我听朋友说,附近有家私立的学术型幼儿园(academic based preschool),会教小朋友好多知识,我到底要不要把孩子送到那里去好好学习呢?”
我摇摇头说:“以三个孩子学霸妈的过来人身份,我现在非常严肃地告诉你——幼儿园抢跑,纯属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
小山妈:“可是大家都在拼命往前跑,如果我家不抢跑,孩子一直比别人落后,那可怎么办?”
我:“那如果我告诉你——过早抢跑反而会让孩子落后,你还会去做这件事吗?”
1抢跑优势,最多只能持续到4年级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Peter Gray在《今日心理学》上发表过一篇名为《早期教育带来长期伤害》(Early Academic Training Produces Long-Term Harm)的文章。
在文章里,Gray教授提到了德国和美国的两次教育实验——1970年代,德国的学前教育正从“以游戏为主”向“以学术为主”转型,于是政府就支持了一次大规模的比较实验,想看看这样的转型到底靠不靠谱。实验中,50所“游戏型”幼儿园(play-based kindergartens)和50所“学术型”幼儿园(academic direct-instruction-based kindergartens)的小朋友被拿出来进行了横向比较。比较结果让所有人都惊呆了:虽然在最初几年,从学术型幼儿园毕业的孩子在知识储备上确实具备一定优势,但等上到小学4年级之后,这些孩子的表现反而“全面变差”了——他们不仅在阅读和数学上明显落后,在社交和情绪技能方面也远远不如从“游戏型”幼儿园毕业的孩子。
这个大规模实验让德国政府下决心紧急叫停了幼儿园转型,他们重新回到了“游戏为主”的幼儿园模式,要求所有幼儿园不得超前传授知识。
类似的研究在美国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一项针对343名非裔美国孩子的研究发现——那些进入了“学术型”幼儿园的孩子,最初确实能在学业上获得优势,但这样的优势在4年级就会消失殆尽……更糟糕的是,抢跑孩子的成绩甚至会开始落后!4年级以后,“游戏型”幼儿园的毕业生们表现会更好,在中学和大学里,他们的后劲会更足。
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我对Gray的研究深表认同——我家老大和老二全都是在“放养型”幼儿园长大的,上小学之前,他们大字不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数学连10以内加法都没有学过。小学1、2年级,因为美国学校不排名,所以我对他们的学术水平毫无概念,可是到了3年级,参加州统考的时候,他们居然名列前茅,还把领先优势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笔者前段时间采访原腾讯副总裁吴军博士,他也提到自己认识一个小学成绩挺好的孩子,孩子介绍学习经验的时候说:“我的经验就是拼命刷题,把所有题目都刷一遍,考试的题目就全都见过了。”当时孩子的老师就说:“你这算什么经验!”果然,等上了高中,孩子的领先优势立刻荡然无存,成绩直线下降。
“光靠刷题,刷不出逻辑思辨,和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吴军说。
而我当时的感想就是:如今多少所谓的“学术型”教育,其实也就是在给孩子刷题,而已。
所以,“幼儿园不抢跑,小学就考不好”,那完全是家长自己给自己加的戏。
2“抢跑”还会带来后遗症
研究发现,过早抢跑不仅不能让孩子学术领先,甚至还会给他们带来持续一生的严重“后遗症”。
在1967年的一次实验中,David Weikart教授和同事们对68名密歇根州的贫困儿童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把孩子分成三组,进入三种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学习:
“游戏型”传统幼儿园;
“混合型”幼儿园:和传统型幼儿园差不多,但是引入更多成人引导学习和游戏的项目;
“学术型”幼儿园:注意力集中在教授阅读、写作、数学,使用工作表格和考试来测评成绩。
除此之外,每隔两周,研究人员会对孩子的家庭进行家访,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而家庭指导的内容和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接轨,也就是说——在“游戏型”幼儿园就读的孩子,家长接受的指导是如何和他们一起游戏,学习社交;而“学术型”幼儿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接受的指导是怎样对孩子进行学术训练。 
一开始,“学术型”幼儿园的孩子确实在学术上表现更好,但慢慢地,这样的学术优势就消失殆尽了。
之后的几年里,研究人员又继续跟踪了所有孩子15岁,以及23岁时的表现。他们发现:到了这两个年龄,三组孩子的学术表现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他们更惊讶地发现,三组孩子存在的唯一巨大区别是:社交和情绪特征——
15岁的时候,所有“学术型”幼儿园毕业的孩子,发生“不端行为”的数量是其他孩子的两倍;
到了23岁时,差异更加明显。过早抢跑的孩子,更容易与他人发生摩擦,更容易发生情绪问题,结婚率更低,和配偶共同居住的概率更低,他们的犯罪率甚至也比其他两组的孩子更高(高将近两倍)。
3过早抢跑为何“有害无益”?
早点让孩子学习知识,难道不是一件好事情吗?为什么会“有害无益”呢?
首先从抢跑的“无益”说起。我们都知道,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以孩子的认知能力为基础,而孩子大脑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灌输知识的水平超过了孩子的“认知天花板”,那么再多的学习也会是无用的学习。
就好比,你如果硬要逼一个9个月大的孩子学会走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纠结、打骂,他终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困难重重地“学会”迈出了步子。看上去似乎是你的“教育”起了作用,但事实只是——他的“硬件”水平(腿部的力量,身体的协调能力)恰好在三个月以后达标了而已。而在硬件水平达标之前,你就算打死他,他也是跨不出任何小小一步的。
而如果你理智地思考一下,与其如此超前地去逼迫孩子,让他看见你就瑟瑟发抖,倒不如高高兴兴地和他一起玩儿到长大,等他的“硬件”足够结实,再花三天时间随便教他一下走路,就够了。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教授Drew Bailey和Greg Duncan认为:学前抢跑的学术优势之所以会消失得那么快,其实是因为——孩子在早期教育中学到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是他们在小学阶段肯定会去学习的东西。抢跑的孩子看上去是在“丢失优势”,只不过是因为其他孩子迅速追上了他们而已。
说过了“抢跑无益”,再来说说抢跑为什么“有害”。
“有害”是因为,过度强调学术学习,会挤占孩子发展其他能力的宝贵时间。
以我儿子胖胖为例,在那个“整天就知道瞎玩”的幼儿园里,他究竟学到了哪些技能呢?他学会了“情绪管理”。上幼儿园之前,如果和小朋友抢玩具,胖胖的第一反应就是冲上去和人家对打。如今,一年多幼儿园上下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用语言表达不满,还会去和人家协商“我先玩一会儿,然后你再玩”;
他明白了“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重要性。我就亲眼看见他花了一整个下午,一小桶又一小桶地挖土,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给自己的玩具恐龙做了一个用来洗澡的泥坑;他还学会了“高效合作”、“融入集体”。上幼儿园之前,小胖子看见哥哥搭乐高,只知道冲上去捣蛋,结果惹得哥哥一见他就逃进房间锁上门。如今小胖再看见哥哥搭乐高,已经懂得帮着找到合适的积木块,从而成功地打入了大孩子们的小团体……而那些上小学需要的基本知识,数数、比较大小、简单的字母和发音,其实在幼儿园里唱唱跳跳地也就都能学会。
教育专家们认为,无论是情绪控制技能,还是坚持到底的能力……其实都是影响孩子学术能力(以及未来成功)的重要基础——一个不懂得控制情绪的孩子,在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将无法坚持到底;而一个缺少爱和归属感的孩子,学习起来将会经历很多困难。
当孩子成长到三岁的时候,他们不仅仅在快速地发展思维能力,也已经发展出了“执行任务”的重要技能,这些技能包括“解决问题,持续关注,规划活动以及观察成果”的能力,都是预测未来学术成功的重要因素。许多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者都相信:过多过早的学术学习会很快毁掉童年,而童年是孩子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最好时机。另外,过早向孩子提出学术目标,减少他们自由玩耍的时间,还会增加孩子罹患焦虑和抑郁症的概率。
4哪些学前教育,能真正提高孩子的潜力?
如果过早过多的“学术教育”对孩子有害,那是不是就说明,我们不需要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了呢?
并不是。
学前的“亲子共读”,早就被证明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学习兴趣。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掌握交流的正确方法。在一项研究中,低收入家庭的母亲,如果参与到育儿互助的活动中,掌握更多育儿知识,那么他们孩子的小学数学和阅读成绩都会得到提高。还有提升孩子所处同伴环境的水平。北卡罗来纳州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小学低年级的班里引入更多掌握了基础学术技能的学生,老师就会提供难度更高一些的课程,而所有学生都会因此受益,得到提高。

其实,相比在幼儿园就开始让孩子“抢跑”,我们更应该把培养学术能力的注意力放在大孩子身上。有些激励措施,能够让孩子更加信任自己的潜力,确认自己的价值,以及看到教育的重要性。比如说,研究发现,让中学生写下自己珍惜和喜爱的东西(比如友谊或者是音乐),能提高他们的GPA成绩。又比如,给高中生提供难度更高的课程。一个研究项目曾为高中学生提供了双倍的代数课程,之后孩子们的毕业率反而提高了。再比如,给孩子提供更多学习职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让他们单纯学习知识更有用,可以让他们在成年以后获得更多的收入。


文章摘自:

微信公众号: 爸爸真棒 

作者:勇敢的特雷西 

侵删